田淑芬,博士研究生,天津农学院二级研究员,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市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副会长。先后主持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天津市重点项目20余项。先后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6项,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19年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独著2部。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天津市“最美惠农女性”、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科技帮扶先进工作者”、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她辛勤耕耘在葡萄栽培研究领域,一干就是36年,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热爱所从事的农业教学和科研工作,被大家说成“葡萄园里的铿锵玫瑰、致富路上的拼命三郎”。
在教学工作中,她默默耕耘,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刻引导学生们学农、爱农、做新时代的新农人,用爱浇灌满园桃李,助益学生成长成才。教学中通过“一课一故事”把熟悉的励志青年故事分享给学生们,极大提高了学生们学农爱农的积极性。多年来坚持随时了解学生毕业后的状况并及时给与困境中的学生们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多名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作为导师,她言传身教,以治学严谨的学风影响着每位同学,2021年本科学生中1名藏族学生原本很不自信、不善交流,但经过紧张、忙碌也很充实的实践过程中数次沟通、引导和鼓励后,他的脸上绽放出了青春的自信和阳光,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每年完成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课程2门以上,课堂的出勤率和学习积极性都很高,总评成绩的及格率达到100%,且最高分均大于95分。所有课程的学生评教得分均大于98分。近五年培养本科毕业生18人,其中11名考取研究生,其他已经就业。培养硕士研究生18人,博士研究生1人,其中9名研究生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目前在读研究生25人,园艺学硕士14人,农艺与种业硕士研究生11人。主讲的《果树栽培生理》入选2021年度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事入选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主持完成的《果树栽培生理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2021年天津农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第四完成人参与完成的《农业硕士“一内核两驱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2022年度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科研工作中,先后主持农业部、科技部、天津市重点项目20余项,2019年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独著2部。主持完成的“葡萄优质生产及鲜贮运销绿色调控技术集成创新”项目针对长期制约我国葡萄产业生产中采后流通的瓶颈问题,创新性提出从葡萄采前采后双控双防等关键技术,为我国葡萄全产业链升级换代提供了整装技术,经专家鉴定成果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
她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的葡萄产区,服务在生产一线,在科技帮扶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中被聘为天津市科技特派员、滨海茶淀和北辰两个科技小院首席专家,承担中组部科技帮扶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葡萄产业组组长,被湖北省公安县、福建省福安市、河北省保定等地区政府聘为技术服务专家,为多个葡萄产区的政府提出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良方”结“幸福葡萄” 串起产业“大健康”。
在天津地区的科技帮扶工作中,带领团队创新完成的“设施低产葡萄园高光效树形省力化轻简技术研究成果”,采用节本、优质、高效栽培新技术模式,葡萄精品率达95%以上,亩产精品葡萄4000 多斤,省工省肥80 %以上,指导的葡萄种植户每亩纯收入2-8万元。在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幸福村”,葡农亲切地称葡萄是‘幸福葡萄’,帮助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盖得起房也娶得起媳妇了,真正改变了村子落后的面貌。
天津对青海黄南州的援青工作中,她始终心系黄南州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每年多次前往黄南州,根据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引进葡萄新品种和配套的设施葡萄种植技术,填补当地葡萄种植的空白。目前帮助企业已引进葡萄新品种12个,筛选出适合当地设施种植的葡萄新品种6个,亩收入2万—4万元,亩增效10%以上。她被青海省委组织部聘为第三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和青海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作为中央科技特派团贵州三都葡萄产业组组长,她多次深入三都葡萄种植园进行现场指导,提出了《三都水晶葡萄产业提升实施方案》,在她的帮扶下2023年三都水晶葡萄产量较上年度亩产增加300余公斤,总产量达11.4万吨,实现产值首次突破4.08亿元,三都县葡萄产业提升效益约1.2亿元。(党委教师工作部供稿;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